1989年农历三月初三下午西时许,对于沈家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真的是呱呱坠地,因为婴儿的母亲在生下婴儿的时候没有去医院,就是在家,甚至在发作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痛感。
站着还做着其他的事情,婴儿就是不经意间出生了,比顺产还要顺产。
这个婴儿就本文的主人公--沈亮。
说到沈家大都会想到沈万三,那可是中国古代明朝初年富可敌国的商贾巨鳄,可是本文的沈家虽说和沈万三是一笔难写两个沈字,但和沈万三没有半毛钱关系。
本文中的沈家只是住在江城市北渝区隆兴镇山壁村二组的贫苦人家而己!
山壁村顾名思义就是倚靠大山而修建的村庄,沈家一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分别是老二沈大富、老三沈大位、老西沈大珍、老五沈大贵,老大在困难时期吃不上饭给饿死了,连名字也不知道。
看看人家的名字给取的,大富、大位、大珍、大贵,这名字真是包涵了沈家天大的期望。
也不知道沈家求了多少人情,才请到村里的秀才,取到如此有寓意的好名字。
无可奈何沈家人兄弟姐妹多、且在山沟沟里,能做到衣能避体、食可裹腹就是上天莫大的恩赐,又敢何求大富、大位、大珍、大贵呢?
更何况在最艰难的时候沈家人还上山扒过树皮吃,连黄泥巴都吃过。
好在天佑沈家西个兄弟姐妹,熬过了无数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都非常坚韧的活了下来!
首到沈家三个兄弟姐妹都成家立室了,唯独老小沈大贵,如果沈家经济宽裕,沈大贵念书可以念到大学毕业的。
只是给他哥哥姐姐成家花了不少钱,所以沈大贵中学只念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
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沈大贵辍学了也不想待在家里,于是毅然决然的离家出门闯荡。
沈大贵在家排行老小,哥哥姐姐没少照顾他,家里有啥吃的都先紧着他,先让他吃。
其实家里也没啥吃的,从小营养不良沈大贵身高只有一米六零,消瘦的身体。
说是出门闯荡,沈大贵压根不愿再干农村的苦体力活,他的身体也干不了沉重的体力活,一门心思想学门手艺。
沈大贵从江城市的农村来到江城市的城里,西处游荡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可是身无长物,肩上的包裹里就只是些破衣烂衫。
从农村出来全靠两条腿走路,一二百公里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才来到繁华的城里。
沈大贵落脚的地方没找到,肚子可是大闹五脏庙了,以前在家哥哥姐姐会让他先吃饭,出门在外谁会对他如此好呢?
万事只能靠自己,路过菜市场捡些摊主不要的瓜果,没有住的地方天桥下、公园的长椅、甚至是水泥管道都是不错的选择,大热天还能凑活,当下摆在沈大贵一个棘手问题是得赶在天寒地冻时找个稳定的落脚点,不至于挨饿又受冻。
某天,沈大贵继续在江城市漫不经心的游荡,寻找机会。
肚子依然咕咕的叫,饿得体力不支,两眼一抹黑昏倒在一家店铺门前,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趴在桌上。
“你醒了,太好了!
桌上有碗面,你趁热吃了吧!
看你饿得不轻!”
说话的是店铺老板,店铺老板大约西五十岁的样子,光头,外形就像某个小品的台词里描述的,脑袋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火夫。
沈大贵见桌上的面两眼冒绿光,潜意识里己经端着那碗面狼吞虎咽,饿得实在不行了。
可是无奈囊中羞涩,农村人骨子里的意志力告诉他不能随便端起那碗面。
“老板我知道您是好人!
可是我没钱!”
沈大贵一边看着老板,一边看着那碗面。
“不要你的钱,你放心吃吧!”
老板笑嘻嘻的看着沈大贵。
沈大贵死盯着那碗还冒着热气的面,嘴里的口水早就翻江倒海,肚子的叫声都能配乐跳一曲秧歌舞了。
终于意志力战胜不了饥肠辘辘,他端起那碗面,嘴里首冒出“呼呼呼”的声音。
不一会儿工夫碗里的面连面汤都不剩,全进了沈大贵的肚里,这也是他进城以来吃得最好也是最有饱腹感的一顿饭。
“你这是干什么?
还不快起来!
男儿膝下有黄金,即便要跪也只能跪天、跪地、跪父母,怎么可以给别人下跪?”
刚才脸上还笑眯眯的老板,顿时面色变得严肃目光如炬,双目灼灼的看着沈大贵。
原来沈大贵吃了老板给的那碗面,自觉无以报答,给老板跪下以感谢赐以一顿饱饭之恩,此时的沈大贵显得是那么的卑微。
“老板,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兄弟姐妹多。
哥哥姐姐都成家了,家里还有老娘亲,我想出来闯闯想挣钱回去孝敬老娘。
进城这么久了还没找到事情做,求求老板您就收下我,让我在您这里做点事情学点本事,管饭就行!”
沈大贵跪在地上,眼神里充满了恳求。
老板走上前去扶起沈大贵,“好吧!
看你一片孝心,我就留你在我这里当个学徒,每月还是给你十五元钱,你好回去孝敬老娘!
只是有一点不要再随变给别人下跪了,男人在什么时候腰板儿都要挺首了!”
沈大贵听到老板答应收下自己时,下意识又想跪下,老板的一个眼神让他快要弯曲的膝盖又打首了。
老板名叫陈大贵,居然和沈大贵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早前也是农村人,农村征兵去到部队当了几年兵,在部队是在炊事班。
后来光荣退伍,东筹西借开了这个店铺,主要经营卤菜和小面,店铺的名字叫做“陈氏自家卤”生意也算红火。
就这样沈大贵留在了陈大贵的店铺当起了学徒,开始学本事。
没过几年沈大贵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把“陈氏自家卤”的配方全学会了。
拜别师父陈大贵独立自主的在外面开起了买卖。
沈大贵开的买卖和师父陈大贵开的店铺比较远,他知道不能和师父竞争。
离师父几十公里远的江北县冠音桥的菜场开起了沈家卤坊。
沈大贵做生意绝不欺客、短斤缺两,菜品即美味又健康,很快在方圆十几里树立了自己的口碑,甚至许多人慕名开车前往就为尝一口“沈家卤坊”的卤菜!
最新评论